文章目錄
因為今年開放手機可報稅,5/1號賺到一天勞工假(勤勞感謝日),在家閒來無事順便用線上查稅。
本來只是想看看辛苦一年到底賺了多少錢,哈哈哈,因為年收入未滿40萬,所以是免繳稅的~
就真的只是來看看~卻意外發現我有「應退還稅額」等於我不用繳所得稅,還可以多拿到一筆將近1000元新台幣。哇~真是太開心了!快來查查看你有沒有~
🔰申報綜合所得稅是什麼?
就是指申報前一年的個人所得稅。而計稅時,是以上一年全年收入減掉可適用的免稅額、扣除額,算出「所得淨額」後,再乘上適用稅率(5%、12%、20%、30%、40%)減掉累進差額計算,最終算出的金額就是你的應納稅額。
看不懂沒關係總之你的所得收入,政府都不會漏掉!輸入身分證字號~查得一清二楚阿!國稅局~就是只要個人年收入,沒有超過可適用免稅額、扣除額,就沒有繳稅問題。
2022 年綜合所得稅申報時間:2022/5/1~5/31
🔰你所有賺的錢,都要課徵所得稅嗎?
必須課徵綜所稅,其中可分為 10 種類別:
- 薪資所得。
- 利息所得。
- 營利所得(例如股利分配)。
- 執行業務所得。
- 租賃所得及權利金所得(例如房租、著作權)。
- 自立耕作、漁、牧、林、礦之所得。
- 財產交易所得。
- 競技、競賽及機會中獎之獎金與給與。
- 退職所得(例如退休金、資遣費)。
- 其他所得(例如公司福委會的補助、檢舉獎金等)。
但是如果我下班偷偷在蝦皮販售用品~像是用不到的二手衣、家具、或是其他用品所得的收入,就不需要徵稅賦。只有以營利為目的,或是採進、銷貨方式經營,才會被歸類為「營利所得」。
🔰2022 年報稅重點年收入多少免繳稅?
財政部於日前公告,自 110 年度起每人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金額為新台幣 19 萬 2000 元,較 109 年度的 18 萬 2000 元調高 1 萬元,民眾在今年申報綜合所得稅時即可適用。
參照主計總處公布之 109 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 60%,今年 5 月份申報綜合所得稅,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金額為 19 萬 2000 元,較去年增加 1 萬元,為歷年來的最大調幅。
在此項調整下,若以單身者適用稅率 5% 計算,今年報稅將可省稅 500 元;若為四口之家,適用稅率為 5%~40%,則可省稅 2000 元~1 萬 6000 元。依此類推,撫養人口愈多、適用稅率愈高,可省下的稅就愈多。
此外,若綜所稅本身的免稅額、標準或列舉扣除額及特別扣除額合計「低於」基本生活費 19 萬 2000 元,則可減除低於基本生活費的差額。
2022 年報稅重點:每人基本生活費用調漲
2022 年報稅調整最大的部分是綜合所得稅「每人基本生活費用」調漲,從 18.2 萬調升至 19.2 萬,是歷年來最大調幅,在今年 5 月申報時就能適用!而其他免稅額、標準扣除額、特別扣除額在今年申報時則沒有變動!
單身小資族:年收低於 40 萬 8000 元免繳稅
單身者個人所得免稅額為 8 萬 8000 萬元,綜合所得稅標準扣除額為 12 萬元,薪資所得扣除額 20 萬元,加總為 40 萬 8000 萬元;因此年收在 40 萬 8000 元以下,今年可以免繳稅。
雙薪夫妻:年收低於 81 萬 6000 元免繳稅
在一般情況下雙薪夫妻須一起申報所得稅,依此計算下來,個人所得免稅額 17 萬 6000 元(8 萬 8000 元乘以 2),綜合所得稅標準扣除額 24 萬元(12 萬乘以 2),薪資所得扣除額 40 萬元(20 萬乘以 2),總計 81 萬 6000 元;因此年收在 81 萬 6000 元以下可以不用繳稅。
單身族年收入在42.3 萬元平均月收入約 NT$ 3.5 萬、雙薪家庭年收入 NT$ 84.6 萬可免繳稅,夫妻平均月收合計 NT$ 7 萬,可免辦結算申報標準;若是薪資族,因還有20萬元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單身族年薪42.3萬以下都不用繳稅。不過,有扣繳稅款或可抵減稅額申請退稅者及應辦理個人所得基本稅額申報者,還是要申報,尤其首報族今年報稅後,明年就可收到稅額試算書,輕鬆完成報稅。今年報稅每人最基本都有9萬2000元免稅額及單身標準扣除額12萬4000元可適用,因此在報稅時沒有列報扶養親屬之下,單身首報族,去年全年所得低於42.3萬元、雙薪家庭年收入 NT$ 84.6 萬元以下,就符合免辦結算申報標準。
還是看不懂?看這張圖秒懂。
今年申報去年綜所稅~所以5月要報的稅,是指申報2021年1月到12月的所得。
🚺單身者免繳稅的資格單身族:年收入 NT$ 42.3 萬可免繳稅,平均月收入約 NT$ 3.5 萬
🚻已婚者免繳稅的資格年收入 NT$ 84.6 萬可免繳稅,夫妻平均月收合計 NT$ 7 萬
月薪年收低於 40 萬 8000 元免繳稅,即使算上12個月的月薪加1個月年終,不用繳稅。
雙薪家庭年薪在84.6萬元以下,已婚無小孩,不用繳稅。
雙薪家庭有小孩、有兩個未滿5歲四口之家,都不用繳稅。
yes!免繳最爽,中華民國萬萬歲,牌照稅、房屋稅、所得稅…超多稅收!
為公司拚死拚活的工作,還要繳薪資所得稅,真的是捶心肝的痛!我懂~
但國稅局也提醒,即使不用繳稅,國稅局建議有扣繳稅款或可抵減稅額依法可申請退稅者及辦理個人所得基本稅額申報者仍要申報。
🔰去哪裡查綜合所得稅?
報稅之前,也可以先查詢一下自己的綜合所得稅~
綜合所得稅申報系統,共有6個系統可選擇~最方便不用讀卡機的就是行動電話認證。
手機電腦都能用、線上離線兩版本、登入方式六選一,在家輕鬆操作免出門。
疫情尚未結束家報稅安心防疫!網查調申報、不跑國稅局群聚,最棒的報稅方式就是在家網路報稅,大家儘量不要去國稅局群聚!用手機電腦報稅又方便又能防疫,如必要前往,記得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喔!
作業系統:Android 9以上或 iOS 12以上作業系統
瀏覽器:Chrome 84以上或Safari 12以上瀏覽器
但是如果需要修改、新增扶養親屬、所得、扣除額、抵減金額或扣繳稅額,只能使用電腦版報稅喔!
🔰抵減稅額的方法?
報稅就是「 能扣就扣、當減則減!」別錯過任何能省錢的方法~
今年申報期限放寬至6月30日止,首報族若想省稅,可報稅時將父母列為扶養親屬,父母只要年滿60歲,或無謀生能力,就可以列報,扣除額度。
1.無謀生能力者
✅申報扶養直系親屬,除可以享有免稅額及2.4萬列舉扣除額外,今年起(2019)可再列舉扣除健保費!
✅未滿 20 歲的子女:無謀生能力者由父母扶養,當然所得也必須由父母申報
✅扶養長輩:如父母、祖父母、岳父母、繼父母、公婆等等時,如果長輩年紀滿 60 歲,可以直接申報扶養;但未滿 60 歲的長輩,必須判定有無謀生能力,只要長輩所得低於免稅額 8.8 萬元,國稅局便可以認定為無謀生能力而通過扶養。
2.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
符合衛生福利部公告需長期照顧之身心失能者,無論是聘用看護、使用長照機構服務或由家人自行照顧,無須檢附費用憑證,每人每年定額減除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12萬。
3.名模條款扣除額
顧名思義就是,名人的「治裝費」職業所必需的專用服裝費、進修訓練費及職業工具等三項支出
,可核實減除薪資費用。唯有薪資收入超過2,222,222元,實際花費皆超過三項限額者,才比較以利。這個一般市民小卒~就Pass吧~
4.長照特別扣除額(需使用列舉扣除)
基本生活費的比較範圍,改為「免稅額、標準(列舉)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之合計金額。
5.房貸利息可以享有30萬元扣除額。
6.租屋可以享12萬元扣除額
但是要先跟房東先知會一下,免得造成人家所得稅增加!租屋族一年可以享12萬元的「房屋租金支出扣除額」,需要檢附證明文件包含租賃契約、付款證明或設籍或切結書。
受新冠肺炎影響者,可延/分期繳納申請最長延期一年或最多分期三年(36期)繳納。
受隔離或集中檢疫者,繳納期限可延至六月底(6月30日)
🔰領股利還可以領應退還稅額?
從2018年開始改了新的稅制,如果你的手上的投資持股有參與除權息並而且發放現金股利給你,
隔年就會被課稅。但是我們小資族,薪水少、所得稅率低「領股利時還可以再退稅」。
當「個人所得稅率」低於「企業稅額扣抵比率」時,政府就會退稅,因為在你買進股票,在配發股息之前,政府已經拿走一筆「營利事業所得稅了」所以你領的股息已經「繳過給政府了」,所以政府會退回多收的稅。
股利所得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總股息的8.5%可抵減稅額,抵減上限8萬元。
意思是說假如你有30萬的應稅所得,加上10萬元的現金股利,你的所得收入就是40萬元,對應的稅率為5%,(40萬 x5%=2萬)等於要繳2萬的稅。但是股息8.5%可以折減稅額,(10萬 x8.5%=8500元)所以20000-8500=11500。最後要繳的錢為11500。
(當然還沒算認養親屬、房貸…其他可以扣減免的)
可參考:稅率級距表
🔰何時退稅款會下來呢?
依申報方式及時間,分兩批次發退稅款,不只早報早退稅,網路申報更不用趕、通通七月底就入帳。建議採用直撥(轉帳)退稅,時間到了刷本子就好。
🔰看蕾咪 Rami 影片 5月報稅季教學,看完秒懂!!首報必看!!
小資族賺錢就很辛苦了,怎麼樣聰明報稅, 蕾咪分析的很清楚,哪些人該報稅、所得總額、免稅額、標準扣除額這些東西的算法。以及你該用什麼方式報稅最聰明。以及刷什麼信用卡能更優惠。
子女年滿二十歲以上, 無收入 , 可否依附於父親扶養申報
謝謝
謝謝您的留言~我妳查了一下資料,提供給你參考看看~
子女未滿20歲者,,或年滿20歲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須附在學證明或醫師證明等)。87年出生者可選擇單獨申報或與扶養人合併申報。
同胞兄弟姊妹未滿20歲者,或年滿20歲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須檢附在學證明或醫師證明等)
資料來源:https://tax.nat.gov.tw/irxw/pages/desktop/input/fami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