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月要繳的電費,收到帳單時,看貴鬆鬆的電費,都會怪到冷氣的頭上。
但是吃電怪獸真的是冷氣嗎??
不吹冷氣下個月電費可能會縮減個幾百塊,放任真正的吃電怪獸繼續吃電嗎?
讓我們找找家中真正的吃電怪獸,查出到底是誰讓你的錢白花花的像水一樣流出。

計算「電量與電費」

首先我們先知道,怎麼計算「電量與電費
每個電器都有這樣的一個標示。
這個聲寶的檯燈來說,功率就是30瓦特。
還要根據使用時間來計算
所謂一度電 = 1000w,連續使用一小時所消耗的電量,可表示1000Wh 或是1kWh。
1 度電(kWh) = 1000 瓦特(W)× 1 小時(h)
所以如果以剛剛那隻30w的檯燈,連續使用24小時所花的幾度電呢?
30 瓦特 / 1000 × 24 小時 = 0.72 度
這隻檯燈開了1天 總共花你0.72度
在依照政府規定夏季電幾度收費做計算。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 有看等於沒看阿!!
沒關係。


還有有台灣電力公司提供的電費試算
可以透過以下連結試算,家裡吃電怪獸是誰!!
或是這個連結試算電費
或是看電器系女孩的分析 吃電怪獸到底是誰?

第一名 冷氣
現在炎炎夏日,不開冷氣簡直是酷刑,但是冷氣也只有6月~10月。
最熱的時候才會開,其他時間冷氣只是擺設,所以冷氣機只有在夏天的第一名。
現在冷氣也都是變頻冷氣,如果又是節能1級,其實吃電量不大。
根據統計,空調的運行功率一般在2000~3000左右,1小時的耗電量約最少2度的電。
1天下來的空調費差不多要10幾塊錢。

冷氣省電小技巧
設定空調溫度為26攝氏度(不會太冷也不會太熱)。
讓溫度維持在這溫度,才不會讓冷氣溫度一直往下降,增加壓縮機的工作量。
冷氣方向往上
因為冷空氣會往下,所以將方向往上,讓冷氣降下來,在用循環扇打上去增加對流。
(可以參考這一篇循環扇選購須知)
定期清潔濾網
讓冷氣出風口保持暢通無阻,不然台灣空氣品質這麼差,濾網一定都會卡灰塵。
有時候發現清潔後,發現冷氣吹得更涼爽了。
深夜10點後吹冷氣最省電
根據台電最新研擬了以小時為單位的「即時電價」,紅燈是最貴、黃燈是次貴、綠燈最便宜。
即時電價夏季的尖峰時段,什麼時段使用,電價差可以到200元以上。
空調開睡眠模式約省電20%
台電表示,採用「時間電價」的住戶,要先向台電申請,免費改裝「電子式電表」,才能辨識用電時間。
第二名 電熱水器
家裡使用電熱水器供應熱水洗澡的朋友們要注意了,尤其是在外的小資族。
電熱水器如果沒有關掉,他就會持續幫你煮熱水,不管你有沒有要用它..最可怕的吃電怪獸。
運行功率在896-3000瓦,1小時耗電0.896-3度。
保溫1小時需要號電1度。
如果忘記關掉1天24小時就耗掉 =21度~72度。
如果一個月都沒有關掉 你可能就要耗掉630度~2160度。

電熱水器省電小技巧
使用前1小時再打開熱水器,使用完後一定要隨手關。
不要讓它保溫熱水。
技巧就是一定要關!!要關!!要關!!
要用再開!!
第三名 電冰箱
電冰箱為了要保持食物的新鮮幾乎是全年無休的。
因該要說,從它插電的那一刻起,冰箱就沒有休息過。 
冰箱的耗電一般在200w左右,它每年都會吃很多電。
養這隻冰箱又不能不讓他吃電。但是我們可以讓他吃少一點。

電冰箱省電小技巧
冷凍溫度控制在-18℃、冷藏室在8℃~10℃。每月下來至少可以相差10度。
幫冰箱設計透明的活動擋板,這樣可以減少取物時,冷氣偷跑出來。
不要塞滿冰箱,維持再8分滿即可。食物要有間隔空隙,讓冷氣可以通過產生對流
熟食等冷了再冰入冰箱。
不要開冰箱門太久。
要除霜,幫冰箱洗澡。
第四名 電熱水瓶、電鍋、電子鍋
協助媽媽廚房家電,居然也是偷電高手,他們必須要通過電產生熱能。
功率雖然並不大,但是媽媽常常會為了讓孩子們吃到熱騰騰的時候。
讓這些家電插著電持續保溫的狀態,或是每天都會使用就沒有及時拔掉插頭,內耗也是不容小怯。

電熱水瓶、電鍋、電子鍋 省電小技巧
電鍋、電子鍋用完,沒有必要一直處於保溫的狀態。
電熱水瓶,可以買保溫瓶裝起來,不用讓電熱水瓶一直沸騰。
要拔掉電源,減少內耗。
第五名 電腦
桌上型電腦,1小時耗電量約100瓦到300瓦之間
假如平均150瓦、每天使用時數24小時來計算,一天約3.6度。
每天電費大約10元,一年大約花費3700元。

電腦 省電小技巧
設定電腦待機,也就是幾分鐘如果沒有使用,就讓電腦待機這樣可以節省用電量。
其他省電小技巧
盡量購買1級級能的電器。
購買帶開關控制的插座。不使用電器的時候,只需要關掉開關就好,也不用插頭拔來拔去。
隨手關燈的好習慣
吃電小偷,就像烏龜一樣,慢慢耗光你的錢,讓你不知不覺中,口袋的錢越來越少。
賺錢不容易啊 !! 你在外面辛苦賺來的錢,可不是要白養這些吃電怪獸的。

讓我們一起節省電費,節能又愛地球。
以上是電器系女孩的分享,一起節約用電,省下來的錢還可以再多買很多件衣服呢。
點閱: 24